贵宾登录

与江共舞的马鞍山之变中安在线一马鞍山

日期: 2023-10-19 10:10

  与江共舞的马鞍山之变

  图为滨江生态湿地。 记者 储灿林 摄

  2016年1月,重庆;2018年4月,武汉;2020年11月,南京。数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长江上游、中游、下游,三次召开座谈会,从“推动”到“深入推动”,再到“全面推动”,绘就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宏伟蓝图。

  领袖千钧授,全员一念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力推进生态环境整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决心之强、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一江两岸绿起来美起来。

  一场刮骨疗毒的自我革命

  阳春三月,如诗如画。4月10日,一个名为“东岸之春”的视频成功出圈,让众多市民在“云”端一览长江胜景。

  视频中,一泓碧水沿着长江岸线奔流而东、玉宇澄清,从锁溪河一路延伸至薛家洼,镜头所过之处皆是满眼绿色、郁郁葱葱。视频下方,网友们纷纷留言“这还是曾经的薛家洼吗?”“美得让人惊叹,好想去啊!”

  俯瞰长江东岸,一派欣欣向荣。5年来,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一个个生态保护攻坚战接连打响,一场刮骨疗毒式的自我革命在这片“生态福地”真实上演。

  时间回拨到五年前。

  就是这片土地,在2017年4月之前,还是非法码头、砂场盘踞,垃圾遍地,违建滋生的脏乱之地。“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别说散步休闲,就是想到江边看看长江风光,也不容易。

  153家非法码头散落长江干支流、704家“散乱污”企业遍布长江岸线、4823个入江排口溯源不清、35条黑臭水体交错市域范围……过去,“先有矿后有市、先生产后生活”的发展模式,导致马鞍山经济结构偏重、长江生态频亮红灯。

  面对严峻的形势,市委、市政府痛定思痛,坚持问题导向,集中开展“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举全市之力,倾全市之智,刀刃向内,动真碰硬,强力开展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流域治理、精准治理,全力做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

  思路决定出路,起点决定高度。一项项顶层设计渐次推开——创建“指挥所”,全面推进长江(马鞍山段)生态环境大保护大治理大修复;制定“作战图”,按照“一轴、五区”的空间架构,精心“雕琢”长江东岸;签订“责任状”,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年度目标纳入市委月度考核重要内容,强化推进日常调度。

  打出组合拳,形成大合力。

  非法码头和船舶修造企业整治、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清废”行动、入江河流和排口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工业园区排查、加强执法监管、创新服务方式……一项项举措齐头并进,全面压实整改责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塑长江岸线。

  昔日生态“痛点”变身环境“亮点”,唱响新时代绿色发展“长江之歌”。

  一番摸清家底的溯本清源

  取样、分装、记录、检测、化验……还记得这些年,长江岸线上忙碌的“神秘”身影吗?他们手中提着“高科技”,穿梭于各个排污口之间,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手中的工作,原来是在对长江干流及一、二、三级支流入河排污口全面开展现场排查。

  铁腕治理,不留死角;绿色发展,不遗余力。

  2019年6月,在全省率先启动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工作,主动对标国家试点城市技术经验,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创新提出“查、测、溯、治、管”工作模式,通过排查全方位、监测全覆盖、溯源全路径、整治全统一、管理全规范,守护一江碧水向东流。

  “现在来看,有些长江入河排污口已经完成整改了。”来自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的“环保管家”赵坤荣博士参与了马鞍山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改的全过程。他清晰地记得当初开展这项工作时的艰难。

  “总排查范围1528平方公里,占马鞍山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在这之前,没有成熟的技术方案、没有充足的数据材料,对于所有排查人员来说,此行要采集的每一个数据,都只能千里跋涉、用脚丈量。”赵坤荣回忆道。

  “环保铁军”跋山涉水,实地核查;无人机“前来助阵”“天眼全开”,入河排口无所遁形。经过多轮次排查,最终确认全市长江入河排污口数量为4823个。全市累计完成2653个排污口实验室监测,做到既有晴天、雨天数据,又有白天、夜晚数据。

  与此同时,马鞍山市还综合利用基础资料调查分析、现场人工探溯以及各类专业技术手段,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分析,形成全市入河排污口排查成果“一张图”、溯源成果“一张网”;并自主开发长江入河排污口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整治、管理等工作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信息平台可以实现入河排污口实时动态更新,可以为全市水污染防治行动、黑臭水体治理、地表水水质达标规划、水质监测断面超标溯源、地表水自动监测站点位布设等水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专业、精准、定制化的基础数据与分析成果。”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程平介绍,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将于2025年底前全面完成。

  一次逐梦绿色的接续奋斗

  4月7日,在采石河闸前、十二亭桥畔,采石河入江口段综合治理工程北涵闸的穿堤箱涵已经完成主体结构施工,闸门井段已浇筑完成,数台推土机和挖掘机正在紧张作业、回填土方恢复堤防。

  该项目建设在做好采石河入江口段和乙字河水生态治理的同时,将进一步提升长江东岸滨江景观,加强水系连通,实现枯水季节将采石河水引至乙字河南端进入长江,改善马鞍山市城市水源地环境,提升饮水质量和安全。

  视线再拉至长江西岸。

  在长江西岸(和县段)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项目——浮沙圩示范区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亲水平台、希望草甸、湿地栈道……一个个生态亮点正在从纸上跃为现实。这个江北“薛家洼”也即将在5月掀开“红盖头”,和市民们正式见面。

  好消息接踵而至。

  近日,安徽省2022年省级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项目公布。其中,姑溪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荣登榜单,并获得省级财政补贴2432万元,约占下拨资金总额的50%。

  该项目以姑溪河流域生态环境修复为依托,覆盖当涂县10余个乡镇,预计通过三年时间,构建“一网一轴三区”的整体生态修复布局,稳步提升全域生态环境质量,为长江中下游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案例。

  弹指数年,一个个美丽蜕变,在长江沿线竞相上演。蜕变背后,是发展理念的深刻嬗变,是逐梦绿色的接续奋斗。

  近年来,马鞍山市大力实施长江两岸植树造林工程,按照“应绿尽绿、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的原则,大力开展长江一公里范围内绿化造林,全力修复长江岸线生态,厚植生态底色,加快长江生态廊道“增绿”。

  全市上下重点实施“四退四还一带”工程,退建还绿、退滩还林、退滩还湿、退渔还湿和护堤护岸长江防护林带,将马鞍山长江沿岸打造成生活岸线、景观岸线、生态岸线,重塑美丽长江风景线。

  与此同时,马鞍山市还及时出台林业产业发展奖补政策,建立起长江岸线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不断巩固长江生态廊道“增绿”成果。伴随着林业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增多,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不断提升。

  一个岸美、山绿、民富的生态马鞍山,正款款走来。